鐵屋裡擊鼓,幽冥中點燈

創設於2014年,是一個標榜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的評論園地,關懷在地公共議題,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Category: *燧火評論

  • 莊迪澎/張曉卿會脫售明報嗎?

    莊迪澎/張曉卿會脫售明報嗎?

    張曉卿會否脫售《明報》,商業利益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假使資金不是問題,能迫使張氏脫售《明報》給中國資本的因素恐怕就是來自中共的壓力了,就如2001年不缺錢的豐隆集團老闆郭令燦礙於時任首相馬哈迪的壓力,而不得不把南洋報業控股脫售給馬華公會和張曉卿那樣。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主流媒體陸續為政治勢力所收編,晚近如2013年香港電視(HKTV)不獲牌照和2014年曾高調支持佔中的《主場新聞》創辨人蔡東豪宣稱因政治壓力而關閉網站,說明中共並不放棄伸手干預香港媒體業。 繼續閲讀 »
  • 林宏祥/反思2015年政治

    林宏祥/反思2015年政治

    追溯過去七年,民聯成立的意義不僅僅是「在野黨的結盟」,更是跨族群、宗教政治的一大步。須知,我們處在一個族群之間充斥猜忌、偏見的社會,一個「林吉祥罵馬來人懶惰」和「馬哈迪罵馬來人懶惰」效果迥異的現實裡。今天,我們仍需借助某些德高望重的領袖威望,去遊說對方的群眾。張念群當年未戴頭巾進入祈禱室的風波,具備宗教形象的聶阿茲一句話,在穆斯林社群的效果不就勝過林吉祥的十篇文告嗎? 繼續閲讀 »
  • 黃進發/國安會:納吉的無聲「自我政變」?

    黃進發/國安會:納吉的無聲「自我政變」?

    大多數馬來西亞人看不到政治動蕩的風險,對《國安法》的通過無動於衷。本應對政治風險最敏感的市場更是靜默無聲,股市翌日一點兒動蕩也沒有。如何讓困獸猶鬥的政權臨崖勒馬?民間社會又有哪些脅迫政府的籌碼?這項惡法必須成為砂州選舉的議題,市場也應理解到納吉的「自我政變」已是進行式,看清它可以誘發的政治風險,進而對任何進一步的鎮壓展現出驚恐情緒,不能繼續無聲以對。 繼續閲讀 »
  • 楊善勇/被團結後的轉型憂鬱症

    楊善勇/被團結後的轉型憂鬱症

    馬來族群既是效忠黨也是效忠領袖的。他們同在這艘船上緊急相依,相互取暖。馬哈迪和慕尤丁皆不再是當朝舵手,人走茶涼,也是理所當然的。納吉有了絕對的權力,則牢牢控制了絕對的力量。畢竟,黨國的資源分配,誰說了算,誰說的不算,別說在朝當家的,擁躉、隨扈和跟班,心裡也清楚得很;他們能不被團結嗎?遵奉「團結」之名,魑魅魍魉的一馬弊案,懸念重重的捐款門,經此巫統大會,仿佛都過眼雲煙了。 繼續閲讀 »
  • 陳泓縑/綠色革命的德國經驗——記能源轉型考察之旅

    陳泓縑/綠色革命的德國經驗——記能源轉型考察之旅

    德國缺乏石化燃料,加上反戰和平觀念為推動力而拒絕核能,轉而擁抱再生能源,讓全國上下匯聚了巨大民意,一起推動能源轉型為國家的戰略目標,是動搖國本的劃時代國策。格局決定結局,我對代價不菲的德國能源轉型,是樂見其成的。反觀馬來西亞這個南洋小國,天然資源得天獨厚,擁有豐碩的油氣資源成為石化燃料。但是執政黨目標不清,追求能源多樣性,又要發展再生能源、又羨慕先進國的核能,基本上是自相矛盾的。我們不應只要求政府提供更多電力,而不深入探討如何發電、是否節能環保等課題。 繼續閲讀 »
  • 曾慶豹/一份關於國安的法令,同時也是關於恐佈的法令

    曾慶豹/一份關於國安的法令,同時也是關於恐佈的法令

    惡法是社會的亂源,國家安全法根本與反恐無關,而是對自身權力的吹噓和算計。它製造恐佈,猶如羅馬帝國「以戰終戰」,不考慮人們如何生活在一個沒有恐懼的環境,相反的,只有加深恐懼來達到對那些潛在威脅的恐懼之消除。所以,這部法根本無須要等到有權位者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便已然產生作用,其可怕之處即在於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都處於這種「例外狀態」之中,「例外」成了「常態」。 繼續閲讀 »
  • 許楨/輸入專才整合東亞,港府須具南向視野

    許楨/輸入專才整合東亞,港府須具南向視野

    除大規模貿易和金融操作外,在過去逾百年間,星、馬、港之間頻繁的人員來往,更強化了彼此之間的社會、文化及血緣聯繫。由於香港和東南亞諸國,特別是前英國殖民地之間,有著相近的法律及專業管理制度、地理氣候、生活習慣和流行文化,港府的輸入人才政策應有南向視野。讓香港成為「南中國—南中國海」重合的樞扭,強化兩岸四地與東南亞華、巫、印、巴各族的交流。在歐、美經濟持續不景氣的當下,透過東亞族群整合,推動社會經濟體整合、創造發展機遇。 繼續閲讀 »
  • 劉嘉美/風波裡的民意:從檳城填海到城市的想像

    劉嘉美/風波裡的民意:從檳城填海到城市的想像

    檳島與威省之間的不平衡發展由來已久。交通大藍圖的原意,是要解決交通阻塞問題,在檳島增加填海島嶼,只是再進一步加重檳島的人口與交通負擔,填海與藍圖兩者之間有根本的矛盾。填海計劃再次把資源與發展計劃集中在檳島,未能讓威省的土地與空間潛力得以發揮,打破一直以來過於集中的發展模式。目前的藍圖是以填海換取的一籃子交通方案,除了贊成與否,是否存在其他替代或折中方案?例如採納部份建議,如興建電車及改革現有公共交通系統,大大降低造價成本,就不需以填海集資,或起碼減少填海規模。只有不同的可行方案並陳,才能真正讓民眾有所選擇。 繼續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