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屋裡擊鼓,幽冥中點燈

創設於2014年,是一個標榜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的評論園地,關懷在地公共議題,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Category: 政治

  • 曾慶豹/解讀舊馬來人的「新」困境

    曾慶豹/解讀舊馬來人的「新」困境

    馬哈迪表面上成功地將馬來人推向國際舞臺,但卻將國族的共同體給分裂了,因此,一種經由以犧牲國族共同體的方式來想像馬來民族共同體,把其他友族想像為敵人,最終即是加深了國族分裂的正當性,而今,國家陷入危機之際,只好一再的暴露出其傷口,這個傷口不容外人碰觸,寧願傷口潰爛也不容他人質疑。他為敗家仔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由,他不僅犧牲了三代馬來人,也借由犧牲了這個國家才真正突出了國族的存在,陷國族於真正危機之中:馬來西亞人的困境。 繼續閲讀 »
  • 楊善勇/林冠英要聽爸爸的話

    楊善勇/林冠英要聽爸爸的話

    308大選以來,前前後後,執政兩屆了,對於環保政策,這個帶有那麽一點點社會主義色彩的政黨,越是模糊苦澀。鄭雨周面向高壓,也僅有寥寥數名黨員與民間組織代表到槟州行動黨總部樓下拉布條力挺。誰不知道,這個黨的民主,只挂在招牌之上,沒有行動。只要黨鞭一鞭,一個個尊貴的民選YB的心裡,只有黨意,沒有民意。鄭雨周當下爲何(被)落選,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僅這樣,就連沉默的權力,黨也容不下。 繼續閲讀 »
  • 吳小保/拓展公民多重戰線

    吳小保/拓展公民多重戰線

    批判性混合所形成的文化認同策略,可以援引來作為反思公民抗爭的資源。它並不反對改朝換代,但反對把改朝換代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從而為了達到目的不惜犧牲其他群體的權益。我們應該聯合各種不同的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一同抗爭,讓各種不同群體置於思辨的張力中互相碰撞,並在其中尋找可能的出路,突破統治階級設下的牢固的支配結構。唯其如此,才能確保,「改朝換代」不是換一批不同的人上去,然後重演同一套支配他人的戲碼。 繼續閲讀 »
  • 李健聰/填海爭議的政治考驗

    李健聰/填海爭議的政治考驗

    既然檳州政府已重申不會為前朝批準的填海計劃買單,接下來,只有透明且公開地交代其始末與風險,才能贏得更多支持。希望聯盟是時候公開對填海議題的立場、制訂政策。這包括環境評估報告的獨立性、地質與技術的專業委員會、公共咨詢程序、受影響居民(如漁民)的搬遷/賠償問題等等。整體政策與立場,勢必碰觸到希望聯盟的發展理念與意識形態。環保與發展往往充滿張力,亦時有因地制宜之處,但這是已執政七年,擁有足夠資源與人才的在野聯盟可為之事。 繼續閲讀 »
  • 何俊霆/哪一種中國民族?——論中國民族建構的投機性

    何俊霆/哪一種中國民族?——論中國民族建構的投機性

    中國作為一個民族,自有其歷史淵源,「中國民族」其實是相當近代的發明,而「中國性」的性質與構成,往往受知識份子按照個人或國家的需要與利益而投機性地演繹絟釋。時至今日,於有關香港身份認同的討論中,「種族民族主義」和「國家民族主義」被不少京官與官媒交替挪用。一方面,他們會訴諸於「黃皮膚就是中國人」的種族論,受到質疑時又會改納「因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所以在香港生活的人也是中國人」這種具國家民族主義色彩的論調。遺憾的是,這些論述往往未必能夠經得起邏輯與歷史的驗證。 繼續閲讀 »
  • 陳玉璇/習馬會水過無痕?

    陳玉璇/習馬會水過無痕?

    臺海兩岸面臨諸多變數,中國政治與社會改革,跟不上經濟發展腳步。臺灣則統獨相爭陰影籠罩,對外關係處處受限,對內的民主轉型還未完成。況且其中還牽涉國際勢力的競爭與平衡,更增添解決問題的複雜程度。因此對習馬會有過度的期望並不切實際。兩岸課題或許不是一代人的時間所能解決,老掉牙的和平交流與建立互信,是最困難但必須進行的。習馬會能否成功建立兩岸領導人溝通模式的常態目前仍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若此模式無法繼續,臺海安全問題更難解決。 繼續閲讀 »
  • 楊善勇/馬哈迪的政治截肢法

    楊善勇/馬哈迪的政治截肢法

    《醫生當家》裡的那些情節,一點都沒有遮掩。回顧馬哈迪的截肢法,讀者自可明白當下他一再力主納吉退位的緣由所在了。對他來說,巫統的生存,總是排在第一位。連本身的相位,該捨就捨,得截則截,沒有一絲遲疑。何況,當下經濟搞得比周遭的印尼和菲律賓還要糟糕,國油今年第三季的盈利猛挫91%,跌至13億5100萬令吉。前思後想,唯有截肢法之道,營造「新首相效應」方能解困。否則,只好坐視RAHMAN魔咒終結巫統政權。 繼續閲讀 »
  • 黄集初/「最終目標」的思路及其轉折

    黄集初/「最終目標」的思路及其轉折

    戰後至今,有關當局對華教的各種干預手段及不利措施,可以清晰看出其中的脈胳。其中,馬來文的地位及功能是「最終目標」的最核心要素。《1967年國語法令》通過後,整個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就往獨尊馬來文的方向走,直至2002年馬哈廸提出數理英化政策為止。回看歷來單一學校制度的爭議,首先必須釐清:所謂單一學校制度究竟立足於《拉薩報告書》,抑或《巴恩報告書》,還是兩者之間?簡言之,「最終目標」是否已修正?雖然,政府對此未有明確的答案,但仍然值得深入探討。 繼續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