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屋裡擊鼓,幽冥中點燈

創設於2014年,是一個標榜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的評論園地,關懷在地公共議題,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Category: 政治

  • 黃進發/「手推車」的宗教隔離需防微杜漸!

    黃進發/「手推車」的宗教隔離需防微杜漸!

    既然區分清真與非清真手推車無法避免穆斯林「沾染」豬肉的風險,為什麽貿消部官員、NSK霸級市場、消費人團體如此熱衷?這項政策背後隱含的就是建制化「非穆斯林不潔」的想象,擴大既有「平行而不平等」的「一國兩制」,把不符清真標準的事物限制在私人領域,把公共領域完全留給只符合清真標準者。在公民抗命之前,我們最需要的是不分宗教一起站出來,拒絕這些宗教隔離的始作俑者。 繼續閲讀 »
  • 江偉俊/民主如何戰勝歸來?

    江偉俊/民主如何戰勝歸來?

    人權雖為天賦,但往往須經抗爭方可獲得。光州事件教會我們的是,民主運動乃須長時間不斷積累,一波接著一波地不斷衝撞舊體制,徐徐推進。民運分子只能不斷耕耘,借以民意向政府施壓,以期高墻倒下的那一刻。馬來西亞社會總有著莫名的幻想,殊不知每次社會變革,背後須長年累月的組織、建設、失敗與檢討,方有望開啟變革之門。仰望他國民主改革成績時,不應對凈選盟集會無法喚起實質變革而自艾自怨,忘了應當承接起集會喚起的民意,繼續向當權者施壓,以致錯失良機、改革無望。 繼續閲讀 »
  • 陳泓縑/為何東馬國陣對預算案不滿?

    陳泓縑/為何東馬國陣對預算案不滿?

    號稱有史以來東馬最多撥款(共292億令吉)的預算案,這麽多糖果,招來的反應,並不是東馬國陣的歌功頌德。他們洞若觀火,一眼就看出納吉為了保住政權的空頭支票,到期未必兌現。隻字未提給予砂拉越和沙巴更多分權的預算案,只有一連串華而不實的撥款宣布,沒有實質內容,是東馬國陣不爽「親東馬」預算案的主因。納吉認知的「更好對待東馬」,是其意欲保住政權的虛偽,與東馬國陣政治人物都好當眾表演爭取州權益的虛偽,相得益彰。 繼續閲讀 »
  • 方志恒/中國天朝主義與臺港命運

    方志恒/中國天朝主義與臺港命運

    習馬會所折射的景象,是國共兩黨正聯手以一套大中華論述,來淹沒臺灣的主體性。但在這種溫情脈脈的大中華論述背後,臺灣的主體性卻被靠邊站了 ── 在整個習馬會的過程中,「中華民國」不見了,「臺灣民主」消失了,「臺灣價值」也失蹤了。從習馬會後臺灣各界的反應來看,不少臺灣人所深以為憂的,正是大中華論述對臺灣主體性的淹沒。而這種對主體性被侵蝕的憂慮,香港人應該感同身受。 繼續閲讀 »
  • 吳振南/劍拔弩張:南海局勢與巴爾幹往事

    吳振南/劍拔弩張:南海局勢與巴爾幹往事

    重提巴爾幹往事,並不意味著國際社會將重蹈戰爭的覆轍,事實上,2014年也正是一戰100周年之際,新的歷史研究漸漸傾向認為一戰不一定會發生。這正是後冷戰多極國際架構的視角,帶給我們的歷史新視野,一如我們親歷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是怎樣將中東拖下戰爭泥淖至今未休。如此一來,要如何來控制偶發的震撼性事件造成的戰爭,才是我們思索南海主權爭議問題時,必須面對的主要議題。 繼續閲讀 »
  • 許楨/美中日爭逐南海,習馬會於事無補

    許楨/美中日爭逐南海,習馬會於事無補

    「習馬會」無法扭轉「藍天變綠地」,卻引爆臺灣對北京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信任爭議」。馬英九執政多年,兩岸政策已從國民黨撒手鐧化為雙刃劍。「習馬會」充其量只能成為過去數年兩岸穩中求進的見證,卻無法規限民進黨重新執政後,臺北在美、中、日之間的走向。北京無法否認,臺灣及區內各國面臨中國崛起、擴張,究竟是福是禍尚未釋疑;而美、日透過領海問題,可堪操作的外交空間卻持續擴大。繼鳩山、盧武鉉、阿羅約後,馬英九又將告別舞臺。這場會面是馬氏政治旅途之高潮,卻會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反高潮? 繼續閲讀 »
  • 潘婉明/從不屑到不敢:龍應台的新加坡「左轉」

    潘婉明/從不屑到不敢:龍應台的新加坡「左轉」

    龍應台作為行遍中外的行動文化品牌,她對新加坡的「建議」也只是包裹在美麗和空泛詞藻之下的文化包裝,放置四海皆準,亦皆不準。從不屑到不敢,龍應台的態度有了急轉彎,但作為卸任的文化部會首長,她不應該輕言一個在民主和人權都尚有很大爭議的國家「向左轉」;身為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更不應該就曾經有過反殖經驗和左翼鬥爭的國家,輕鬆而輕率地說出去歷史脈絡的結論。需知,強人已逝,但新加坡對修正主義歷史絲毫沒有鬆動。 繼續閲讀 »
  • 莊迪澎/TV2華語新聞「零畫面」:欲蓋彌彰

    莊迪澎/TV2華語新聞「零畫面」:欲蓋彌彰

    此次TV2華語新聞「零畫面」和「取消中文字幕」都只是技術表現,裡頭更重要的是編採自主問題,即便在國營電視臺裡只有「相對」的編輯自主權。即便已先後恢復播放新聞片段和中文字幕,但已對新聞自由和華語新聞組的編輯自主權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吾人固然期許在體制內的新聞工作者果敢地堅持專業原則,但回到職場和公家機關之現實,總會有人見過鬼怕黑,以致產生寒蟬效應——這不僅牽涉華語新聞組,亦牽涉馬來西亞電臺的新聞與時事節目部。其華語新聞組的新聞尺度緊縮,將是可以預見的現象。 繼續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