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屋裡擊鼓,幽冥中點燈

創設於2014年,是一個標榜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的評論園地,關懷在地公共議題,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Tag: 馬來西亞

  • 黃進發/「手推車」的宗教隔離需防微杜漸!

    黃進發/「手推車」的宗教隔離需防微杜漸!

    既然區分清真與非清真手推車無法避免穆斯林「沾染」豬肉的風險,為什麽貿消部官員、NSK霸級市場、消費人團體如此熱衷?這項政策背後隱含的就是建制化「非穆斯林不潔」的想象,擴大既有「平行而不平等」的「一國兩制」,把不符清真標準的事物限制在私人領域,把公共領域完全留給只符合清真標準者。在公民抗命之前,我們最需要的是不分宗教一起站出來,拒絕這些宗教隔離的始作俑者。 繼續閲讀 »
  • 魏月萍/馬華與臺灣:重返歷史現場的複眼思考

    魏月萍/馬華與臺灣:重返歷史現場的複眼思考

    馬華與臺灣兩個場域,不僅可互為鏡象,通過複眼的思考,或可挖掘更多元、豐沛的思想資源。不同的感覺和理解視野,其實也說明兩地相互的知識理解,仍存有相當大的差距和一些遮蔽的地方。這些差距不和多年來已建立的頻密交流有所矛盾,實際上指的是交流的形式,如何能深入到各自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找到實質的連結。對馬華社會而言,南洋和馬來亞不僅是地理概念,實際上也提供對自我身分、認同及國家思考不同的憑藉。因此如何要互為理解,從各自社會所面對的「歷史癥結」以及重返的歷史現場為理解基礎,才能深刻掌握彼此的歷史思維、情感記憶、對國家和社會的想像。 繼續閲讀 »
  • 吳益婷/跨文化交流應重視翻譯

    吳益婷/跨文化交流應重視翻譯

    在跨文化工作裡,語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華團主動推行跨文化溝通,意義深遠,然而要走出族裔的框框,表現包容及跨文化聯盟的能力,就必須具備基本的條件。例如,首先就要跨越語言藩籬。現有的跨文化互動,大多限於領袖成員的討論與文字的有限溝通,加上這些聚會多半是一年一兩次聚會,一般的翻譯溝通也很零碎,很難讓非華語群體投入,更別說產生共鳴了。唯有把語言或翻譯視為跨文化的必備工具,跨文化之路才能更順暢。 繼續閲讀 »
  • 孫和聲/新預算案變不出新把戲

    孫和聲/新預算案變不出新把戲

    以馬來西亞的條件來說,即便石油和天然氣的收入減少,也未必須實施增稅的消費稅政策。若政府能實踐良好治理,厲行反貪有成果,也可能在一年內省下至少100億以上的開支。政者正也,政府首先得以身作則、整頓內部,有了好榜樣的廉能政府才來增稅。否則,人民也會質疑,納稅納得不甘心,而且放縱腐敗勢必拖累國家的進步與升級。有道是有壓力才有動力,有正面的變革才有改革紅利,馬來西亞除了政策失誤外,就是當權者本身沒有做好反腐倡廉的本份。 繼續閲讀 »
  • 莊迪澎/TV2華語新聞「零畫面」:欲蓋彌彰

    莊迪澎/TV2華語新聞「零畫面」:欲蓋彌彰

    此次TV2華語新聞「零畫面」和「取消中文字幕」都只是技術表現,裡頭更重要的是編採自主問題,即便在國營電視臺裡只有「相對」的編輯自主權。即便已先後恢復播放新聞片段和中文字幕,但已對新聞自由和華語新聞組的編輯自主權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吾人固然期許在體制內的新聞工作者果敢地堅持專業原則,但回到職場和公家機關之現實,總會有人見過鬼怕黑,以致產生寒蟬效應——這不僅牽涉華語新聞組,亦牽涉馬來西亞電臺的新聞與時事節目部。其華語新聞組的新聞尺度緊縮,將是可以預見的現象。 繼續閲讀 »
  • 李健聰/窮忙族:年輕世代的殘酷寫照

    李健聰/窮忙族:年輕世代的殘酷寫照

    工作貧窮並非單純的個人努力問題,其中涉及家庭與社會的集體因素,同時也包括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把工作崩壞當成個人的責任,是新自由主義勞動政策根本的問題,也將成為政府推卸照顧弱勢者責任的藉口。馬來西亞有半數青年人口的月薪在1100令吉以下,這已不僅是生活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這也不只是單純的個人責任,而是馬國社會的整體挑戰。問題是,社會成員是帶著有色眼鏡,片面地責怪他們未能積極工作賺錢,還是已開始準備好,去理解時下青年面臨的結構性困境? 繼續閲讀 »
  • 劉嘉美/峇南反水壩兩週年後

    劉嘉美/峇南反水壩兩週年後

    今年10月23日,是砂拉越峇南反水壩抗爭兩週年,峇南原住民分別在兩個主要據點——弄拉邁(Long Lama)和KM 15設置路障,每日堅守,至今已佔領超過730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運動活躍份子和支持者,集合在兩個路障,一起慶祝抗爭的重要時刻,也分享各地的反水壩經驗。峇南反水壩的參與者,深明抗爭的意義早已超越保衛家園,如果峇南人如此堅毅地抵擋水壩,最後還是輸了,往後其他水壩建設點的原住民社區將更難守得住。 繼續閲讀 »
  • 魏月萍/我們的「戰爭」在哪裡?──記池上善彥演講二三事

    魏月萍/我們的「戰爭」在哪裡?──記池上善彥演講二三事

    池上善彥引介一種思想方法的途徑,啟發人們往往在面對最大困境的時期,如何潛藏著重建思想內部的可能性,而重建的對象包括個人、社會或國家。在找到進入日本戰後思想的反思,日本知識人思維方法的入口後,如何再通過相對化的視點,把握馬華社會對於抗日後70年的問題意識?我們能不能嘗試從新馬內部也建立一套思想方法? 繼續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