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屋裡擊鼓,幽冥中點燈

創設於2014年,是一個標榜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的評論園地,關懷在地公共議題,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Tag: 普世價值

  • 方志恒/中國天朝主義與臺港命運

    方志恒/中國天朝主義與臺港命運

    習馬會所折射的景象,是國共兩黨正聯手以一套大中華論述,來淹沒臺灣的主體性。但在這種溫情脈脈的大中華論述背後,臺灣的主體性卻被靠邊站了 ── 在整個習馬會的過程中,「中華民國」不見了,「臺灣民主」消失了,「臺灣價值」也失蹤了。從習馬會後臺灣各界的反應來看,不少臺灣人所深以為憂的,正是大中華論述對臺灣主體性的淹沒。而這種對主體性被侵蝕的憂慮,香港人應該感同身受。 繼續閲讀 »
  • 潘婉明/捍衛言論自由,和捍衛反對言論自由的自由

    潘婉明/捍衛言論自由,和捍衛反對言論自由的自由

    余澎杉在新加坡籠罩在錯愕、遺憾與哀愁的時刻,用其浮誇的風格和逾矩的行動,去戳了國人的痛處,換來一場刑獄。然而他向國人乃至國際示範的,卻是捍衛他人反對他的言論自由的自由!事實上他讓仇視他的人處於尷尬,他們追求和享有言論自由作為普世的價值和原則,他們同時主張「言論自由不能沒有限制」來否決他的權利。他叼一根香蕉上庭的形象深植人心,他獲釋時滿眼驚悸的畫面也震驚了不少人。我們可以不認同他的言論和行動,甚至可以不喜歡他,但我們不能因為他的態度甚至因為他「樣衰」,就同意國家把他關在監獄或精神病院。 繼續閲讀 »
  • 潘婉明/旁觀他人漂流:拋棄惻隱,散佈恐懼

    潘婉明/旁觀他人漂流:拋棄惻隱,散佈恐懼

    究竟是甚麼讓恐懼凌駕一切,讓人拋棄惻隱,埋沒良善?比起恐懼本身,散佈恐懼更能蓄養集體的麻木不仁、人心涼薄。羅興亞難民事件讓我們看清了,我們沒有站在受壓迫的共同經驗中體會他者,沒有因此產生更高遠的自我追求和期許,我們只是付出了人性的代價,在受逼迫的、憤怒和恐懼的生活中出賣了良善,拋棄了惻隱之心,心安理得旁觀他人漂流! 繼續閲讀 »
  • 林嘉翰/我們最基進的立場是中庸?

    林嘉翰/我們最基進的立場是中庸?

    所謂「中庸」,在這二十五位馬來精英的語境裡成了「維持現狀」的代名詞,是一種保守的意識形態,受到特定族群結構的強力制約,也許這就是他們最有勇氣的行動了。在時代精神轉變的當下,我們應該為建立一個更自由開明的馬來西亞奮鬥,而不是讓中庸成了我們最基進的立場。 繼續閲讀 »
  • 黃進發/不會犯錯的超級強國?

    黃進發/不會犯錯的超級強國?

    西方自由民主建立在對基督教人性陰暗面的體認,因此要以體制制衡權力。李世默的聰明雄辯,打破了許多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落後想像。他以流利的英語批判西方思維的成功,恰恰反映了他所維護的中國體制的失敗。或許,正因爲他如此理解中國,他和許多慷慨激昂的中國辯護士一樣,都不做中國人。百度百科如是記載,Mr. Eric X. Lee的國籍正是他所批判那在全球鼓吹民主元叙事的美國。 繼續閲讀 »
  • 廖珮雯/馬國華人挺/反佔中的分類觀察芻議

    廖珮雯/馬國華人挺/反佔中的分類觀察芻議

    從馬來西亞華人支持香港佔中到反佔中的紛紜意見,可以劃一道光譜,左右兩端為支持佔中和反佔中。再納入雙重邊緣化現象,來探究本國華人作為海外華人的主體性,可粗略劃分為五種類型。其中有三類都充滿大中華主義和情意結,只是被大中華文化「薰陶」的結果不一,在本土和民主價值的認知也有程度差異。網絡上經常看到有人揶揄「大中華膠」,然則這個「膠」的稠稀倒是層次有別。 繼續閲讀 »
  • 魏月萍/連帶和聲援:自由公民實踐的可能

    魏月萍/連帶和聲援:自由公民實踐的可能

    民主和自由不是抽象的理念,它是人們可免於恐懼的生活形態,賦予人們自主自決的權利,自由決定自己的身份、國家抑或政治認同。我們能否創造出「自由公民」新身份,建立超越國族主義的共同體,在共同追求的價值基礎上共同發聲、彼此支援?同時破除「內/外」思維,在普世價值理念上找到聯繫彼此的方式,重歸人性的平等、尊重和互助?「自由公民」也是對「國家公民」的反思,我們如何可以超越既定的國籍身份,在更廣闊的人類悲憫意識當中,對他人施以援手?我們是否那麼確定,不會需要別人施以援手的一天? 繼續閲讀 »
  • 姚育松/認同危機下的儒家憲政論

    姚育松/認同危機下的儒家憲政論

    中國無法避免認同危機,更遑論馬來西亞?我們只能努力地朝現代化邁進;為此,民主、權利、政教分離、議會政治、高水平教育、高度工業化,都是無法否認只能繼續追求的目標。至於認同問題,無須上升到社會組織及制度層面,進而破壞所要追求的現代化目標。否則,傳統就變成一種夢魘,既已回不來,卻猶如幽靈般纏繞心頭,揮之不去之餘,又害得我們舉步難進。 繼續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