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屋裡擊鼓,幽冥中點燈

創設於2014年,是一個標榜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的評論園地,關懷在地公共議題,提供深度分析的評論,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Tag: 曾維龍

  • 曾維龍/當華教權力逾越分際

    曾維龍/當華教權力逾越分際

    華教組織的結構性問題一直未受正視,包括組織架構裡各成員的合理角色與分工,理念繼承與創新,以及如何從法定機制下監督制衡。其次是因應時局變化,如何進一步學習現代化管理,避免人事糾紛成為組織崩潰的起點。新紀元學院和南方大學學院兩所標榜華社高等學府的機構,在同一華教運動史的脈絡中誕生,同樣強調南洋大學精神,也同樣擅長從華社的文化資源中尋求華社的精神餵養與眷顧。兩校主要董事成員皆來自華團,對學院的管理方式與思維價值均有類似之處,差別只體現在董事的干預程度。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反離散的在地文學書寫

    曾維龍/反離散的在地文學書寫

    馬華作家不論被定性為世界華文文學,抑或是離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我們所關注的是這些身份標籤背後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臺灣學者對此提法感興趣,是因為這種論述或許也適合反思臺灣文學系統內外省作家的定位。已在地化的馬華文學,或許也沒必要再進一步自我修訂為「馬華華語語系文學」,因為「馬華文學」這一身份標示的命名,早已成為我們共同的集體記憶和認同符號。這麼一種思路,或許有助於為我們釐清近十年來中國崛起、大中華文化圈等背後隱藏著中國中心主義意識形態的論述。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重訪天狼星詩社,再思馬華文學

    曾維龍/重訪天狼星詩社,再思馬華文學

    稍微對馬華文學史有所涉獵者,即知道天狼星詩社在1970年代如何讓一批文藝青年聞之起舞,甚至瘋狂。溫任平和溫瑞安兩兄弟成了文壇上的傳奇。尤其在後者出走至臺灣成立神州詩社,書寫武俠小說,以幫派形式組織詩社,直到今天依然為馬、港、臺三地津津樂道。在學術研究的平臺上,我們可以不必將天狼星詩社的種種浪漫化。我們要提問的是他們倡導的文學觀念如何影響馬華文學的場域?如何在這一文學系統中尋找定位,甚至影響馬華文學系統的形成?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激情•儀式•瓶頸:307後思慮

    曾維龍/激情•儀式•瓶頸:307後思慮

    街頭集會只能成為一時的選項,公民社會是根據主辦者的道德訴求行動,而非被動地配合政黨需求。307集會的患得患失,反映了公民運動的窘境。如今檢討出席人數多寡、抗爭手段和策略、游行示威是否已儀式化時,卻不得不擔憂接踵而來的問題。不論是否願意,都須承認這場集會標示著「後」安華時代的來臨;對這一局勢的解讀,則呈現民聯與公民社會兩樣情。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神話不在——董總風波之後

    曾維龍/神話不在——董總風波之後

    社會正義與平等是華教運動力求爭取的終極目標。華教運動戮力捍衛的母語教育,必須獲得國家制度保障,前提就是各族之間都應當享有學習母語教育的權利。董總要成功領導華教運動,當務之急就是不懈推動跨族群的公民串聯,確保在國家層次的討論中獲得更多社會輿論支持,突破單元種族主義藩籬。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去葉新田」的華教運動

    曾維龍/「去葉新田」的華教運動

    董總能否重整,影響最直接或許是「全國獨中工委會」以及屹立於加影華僑崗上的董教總教育中心和新紀元學院。葉新田不「去」,教總、林連玉基金、各州屬董聯會組織、華團組織等亟需舉辦圓桌會議,討論各自角色、檢討組織形式,包括從法理上評估董總對獨中工委會和新院的角色,讓兩者擁有更大自主權,將組織的傷害減至最低,未來才逐步論及華教運動的去向。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公民運動的想象與挑戰

    曾維龍/公民運動的想象與挑戰

    公民想象本質上具有道德性、集體性和前瞻性。惟關鍵是需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共識?烈火莫熄以降,一路走來的公民運動已有16年之久,前期總是依賴政治領袖或某一突發事件,後期已開始步入公民自主的階段。卡立事件之後,當支持與公民運動議程相吻合的政黨或政治人物時,公民組織更應當保持清醒,發揮民主的想象,將這種想象建立在事實基礎與理性認知的前提。 繼續閲讀 »
  • 曾維龍/馬華的「文學」公民再思

    曾維龍/馬華的「文學」公民再思

    文學公民的主體性如何建構?誰有資格成為「文學公民」?馬來西亞公民運動近十年來確實開始蓬勃,如果馬華文學也需要成為一場運動,方能喚醒社會對文學公共性的關注,這是「哀」還是「喜」呢?是否只有這個場域的人才能標籤為「文學公民」?當真如此,不啻說明瞭馬華文學正逐漸被雙重邊緣化。 繼續閲讀 »